生命的樂章

生命的樂章

湯邱佩華傳道
2017.12

猶記得在神學院攻讀基教的科目時,教授讓我們觀看一部很有啟發性的電影 “Mr. Holland’s Opus” (何倫老師的樂章),令我深受感動。故事提及一位天才橫溢,滿懷大志的青年作曲家,他夢想自己所編寫的樂曲,有一天能在世界最著名和華麗的音樂廳,由頂尖的交響樂團,在千多名觀眾前被演奏。可是他與剛結婚的妻子,為了生計,逼於無奈在一所公立中學暫作音樂老師,打算兩年後便搬到大城市去追求在音樂事業上的夢想,況且他估計教學生涯是蠻輕鬆的,讓他能在課餘投放時間在音樂的創作上。

可是事與願違,他從沒料到教學需要他擺上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要用加倍的耐心與功夫,去教導一群音樂程度低劣的學生,他用盡心思去訓練學生基本的樂器技巧。在不知不覺中,他竟成了這群年輕人的導師、鼓勵者與生命上的同行者,逐漸地何倫老師與學生們建立了微妙的關係,在年青人的生命上,他作鬆土與澆灌。當看到孩子不單在音樂上漸有進步,而且長成為健康及充滿自信的年青人時,他大得鼓舞,這位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超於課室四面牆以外,去影響學生的生命。

為了家庭經濟的需要和對教學的使命感,一晃眼,何倫竟在這所中學待了三十年,校中的師生與員工都對這位老師又敬又愛。當一切似是平靜安穩時,突然他收到校務處的通知,因教育局的經濟預算收縮,竟把音樂科目取消。他驟然感到十分迷惘和沮喪,為著教導這群學生在音樂和生命上的成長,他把自己的夢想擱置在一旁,而將時間與心血都投放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放棄了名成利就的發展良機,也不追求在著名音樂廳表演自己佳作的夢想,現在兩鬢斑白才換來一封解僱信,心裡著實悲傷感觸。

無奈下他收拾校務室的私人物品,當要離開時經過學校禮堂,卻隱隱聽到美妙的音韻,他十分詫異,因為他是唯一的音樂老師,其餘時間在校內鮮有音樂,在好奇心驅使下,他拉開禮堂大門,卻見到整個禮堂擠滿了師生為他熱烈鼓掌喝采,他被邀請到嘉賓前席,在臺上整齊地坐滿了一隊交響樂團,隊員都是從不同年代他教導過的學生所組成,原來師生們為他安排了一個驚喜的歡送會,去表揚對位老師的敬愛,突然又有一位衣著入時的職業女性,滿有自信,昂首闊步地踏進禮堂,她走在臺上代表學生作感謝辭,原來她是何倫老師第一屆的笛子學生,那時她極度自卑,覺得自己不單在音樂上如何努力也不能達到基本水準,更在學業和人生各方面都被家中兄姊的光芒所蓋過,可是何倫老師並沒有放棄她,不斷為她課後加時補練,並鼓勵她勇敢嘗試,慢慢地這年輕人有所進步,被老師的關愛激勵,從心底吹出優美的笛子音韻,畢業後她漸漸冒起,現在竟成了當地政府的高官,她的致辭令我十分感動:”何倫老師,請你環顧週圍,在這禮堂中每一個都是你曾用自己的生命去燃點的生命,你一直夢想編寫及演奏美妙的樂章,今天每一個被你感染過的學生都是一個音符,被放在一起時,便編製成一首美妙的“生命樂章”” ,相信這是對老師一個最大的鼓勵,遠超於名與利的獎賞。

這部電影不單對我現在的教學和培訓事工產生了很大的啟示,但願我對學生的教導與支持,也能譜成一首美妙的聖詩獻於主前,但另一方面這更讓我聯想到這故事對作父母的,也有相同的啟迪,我們經常費盡時間,金錢與心血去培育孩子,盼望他們將來能成才,光宗耀祖,名成利就,好像何倫老師最初的夢想般 – 在華麗音樂廳中一展所長,可是當孩子不能達到我們的理想時,父母不禁會失望沮喪,好像所付出與成果不成對比,可是我們不要只看重眼前所見的得失,孩子的路還遠,我們要看他們長成後衝線的一幕,對孩子永不言棄,更且我們要反思何謂成功的人生? 我們是否只用世人名利得失的尺度來衡量孩子的“成果”? 曾看過一段發人心醒的文章:“在美國九一一的恐襲災難中,當一群世界頂尖的“成功”人仕從辦公室急忙走下梯級時,另有一群,人生似是平凡的“偉大”拯救人員,正飛奔走到樓上援救生命”,我們如何去比較“成功”與“偉大”呢?我們期盼孩子成為一位“成功”人仕或是懷有一個“偉大”的襟胸呢? 作為基督徒父母,我們可否願意用生命影響生命,餵養及模造孩子成為一片美麗的音? 更願父母與子女各自的生命樂章,都能併在一起,成為美妙的交響樂聖詩,好讓他日在神的審判桌前,將樂章獻在主的手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