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7

親子肩並肩

親子肩並肩

湯邱佩華傳道
2017.04

曾看過一節很有意思的摘句「父母雖不能控制孩子的未來,但卻可利用今天,盡量去影響和模造他們。」這樣說來,我們便應把握機會在孩子成長期中與他們同行肩並肩。去年兒子在婚禮中要播放一對新人成長的短片,於是便左翻右揭那些陳年的相簿,尋找合適的照片。當看到每年在聖誕樹旁所拍的家庭照,並將它們一年一張地排列起來,真叫人唏噓時光飛逝。正如著名樂隊Bee Gees所唱的名曲“First of May”一般,“When I was small, and Christmas trees were tall, …Don’t ask me why, but time has passed us by ….Now we are tall, and Christmas trees are small” (當我們年少時,比起那高聳的聖誕樹,我們是這般矮細,但不知為何,時間怱怱飛逝,現在我們長高了,聖誕樹卻變得如此細小) 歌辭正是這堆照片所反映的事實,引起我的思潮 -那顆膠製的聖誕樹只是一件死物,而我們及孩子卻是活生生地每天在成長,我們在轉變,子女也逐漸發育,有人比喻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及師長是操筆的作家,每時每刻都在這白紙上填寫文字,這樣看來白紙只是被動地接受,而作者亦只是單方面不顧一切的編寫,其中忽略了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重要性。細想後令我作出一個更合切的比喻,親子的關係猶如旅客與導遊,作父母的明確地知道最終目的地和可使用的各類方法去達標。然後以我們的人生經驗、價值觀及信仰,引領孩子隨時隨地走在最合適的途徑上,並且我們要留意這“旅客”當時的狀態、需要及意見,以致兩者能互動合拍、齊心到達目的地,所以“親子肩並肩,同行此窄路,終極達天家,共領主恩寵”便是基督徒父母所期盼的目標。

可是說雖容易,行出來卻絕不簡單,因為我們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恩賜與理想,雖然孩子身上帶著父母的DNA因子,他們卻並非一個定型模子倒出來,與父母完全脗合。這樣親子肩並肩的第一個要素便是父母要學習去瞭解和接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雖然有同樣的父母管教,在相同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兄弟姊妹的發展可能大相逕庭,所以我們作父母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個性、強處和弱點,也要反思自己的態度和正負的能量,以作調校雙方的磨合、互補不足,對於孩子的強項和優點,我們要感恩、讚許和給予適合的環境去加強培育,而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便要耐心及逐步更正,至於孩子一些與生俱來而不可改變的弱點,作父母的便要如主耶穌對待我們般,用無條件的愛去接納和支持,反過來說,父母對於正確的論點與價值觀,便要潛移默化,不要太過強硬性與急燥地加於子女身上,若我們犯了錯,便應對孩子作出誠意的道歉。猶記得有一次與女兒為小事吵了咀,雖然她有不對,但自己也用了過激的言詞責備她,於是帶來了幾天的冷戰,互不瞅睬,其實雙方都很難受,終於有一天我在慣常的地方作靈修 (通往二樓的梯級轉角處,有從上的天窗帶來柔和的光線),剛巧女兒從身邊經過,聖靈摧逼我輕輕抓著她的手,請她坐在梯級旁,然後我誠意地對她說聲對不起,輕輕給她一個擁抱,沒料到女兒緊抱著我大哭起來,連聲不斷地向我道歉她的不是,一個小風波就這樣平伏下來,兩顆結了冰的心也溶化了。在主的愛中,互相諒解和接納,原來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加上一個親蜜的擁抱,竟能把鎖在堡壘中的青年心釋放出來。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就讓我們用愛去扶著孩子走這崎嶇的人生路。

親子肩並肩的另一個要素,便是與孩子建立溝通的橋樑,父母雖然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可是我們要學習聆聽子女的心聲與內裡的爭扎和挑戰,幼稚園時老師為要幫我們記憶如何寫「聽」字,便用簡單的口訣,把字拆作小字「耳王十四一心」,原來聆聽的藝術,不單要用耳朵,還要用眼睛(“四”)和專一的心留意對方說話,在這繁忙的生活中,作父母的善有時間與孩子傾心細談,就算有對話,還是人在心不在,應了咀後便趕快地對孩子發施下一條號令或評語。孩子不常願意敞開心扉說亮話,特別是在喜怒無常的青春期,父母如遇到子女興致勃勃地分享時,無論多忙或疲倦,盡量都應放下其他事情,抓緊機會與孩子暢談,聆聽他們的心聲與故事,這不單可讓我們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現況,也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備作困境或危機時的通道。我們更可慷慨地多讚賞孩子,原來一句批評要用四句正面的嘉許才能抵償,所以我們要少作批評,多作讚賞,而且讚賞不止於言語,就算一個微笑或一個接納認同的眼神,一張簡單的小字條,也可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正面讚許,這便是與孩子建立溝通橋樑最佳的方法之一。

願眾父母都嘗試用愛去接納每個子女的獨特性,鼓勵他們繼續培養長處,並耐心改變他們的錯誤,從而教導他們走回正道,用愛心去建造溝通的橋樑,多作讚賞,少作批評,齊心挽著孩子的手,肩並肩走在神的道中,朝向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