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已很喜歡閱讀《聖經》故事,不單因為內容吸引,故事情節更深入淺出地啟發我的思想,領會屬靈的真理。《聖經》人物的犯錯,讓人有前車可鑑或避免重蹈覆轍的警惕,經文章節更可印證神的大能與信實。在眾多《聖經》故事中,對我生命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摩西的經歷。
當我決定全時間委身事奉神,我像摩西向神提問同一個問題:「我是甚麼人,竟能去….」(出3:11)神卻給我同一個應許:「我必與你同在。」這許多年來,在事奉的過程中,我自然地學效摩西的經歷,作為自己的借鏡或鑑戒。最近我看了一本書 ”The Land Between”,作者 Jeff Manion,引發一些生命反思。
我給這書叫了一個中文譯名《兩地之間》,它是用以色列人在埃及與迦南地間,在曠野發生的事,帶領讀者領會屬靈的真理。主曾對以色列民說,要把他們帶離埃及為奴之地,進入應許的迦南美地,眾人都料想那只是短短的旅程,誰想到會在曠野飄流四十年!神是大能之君,祂若許可,總可以把以色列民老早安頓在應許地,為何竟讓他們在曠野流浪幾十年?只要細心思索,便明白神的心意。以色列民在敬拜偶像的埃及地生活多年,如果立刻被安置到遍佈偶像的迦南地,又怎會懂得單單敬拜耶和華,信靠那又真又活的獨一真神?
四十年的時間,正是以色列民接受屬靈的磨鍊、模造,以致成為一群完全順服、依靠神的民族,繼而成為神使用的群體。耶和華讓他們在這兩地之間的曠野,遇上各種危難與挑戰,就是叫他們知道耶和華是唯一可依靠的大能者,祂掌管宇宙與生命。在這曠野地,神賜下十誡,教導他們知道如何愛神、愛人,遵行聖潔的生活,而且指示他們建造會幕,成為神與他們同在的標記。這曠野地並不是終點,只是一個中途站、一個訓練營,讓這群紛亂無章、敬拜偶像之民,轉化為屬神的子民,完全依靠順服。
這群以色列民親身經歷十災的拯救、紅海分開的神蹟後,在曠野地無論遇上缺水缺糧,仍然怨天尤人,喧鬧怨憤,懷疑神的帶領,甚至嚷著要返回埃及做奴隸的地方。因此危機、埋怨、神的供應便成為一個循環不息的歷史圖案,在整本《出埃及記》重複出現。閱讀這群不肖民族的故事,讀者會不其然鄙視他們的叛逆小信,自以為更屬靈。可是細心反思,我們今日又何嘗不是如此,無論神在我們生命中如何施恩拯救和安慰,我們還會無知、頑梗地墮入不信和埋怨中?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總有很多轉捩點,從一個平台踏上另一個平台,例如移民、結婚、生養兒女、換工作等。每次轉變之先,我們也許會禱告尋求神的旨意,神也明顯開路,叫我們踏上新里程;可是,當我們去到新的處境,一個接一個的挫折迎面而來,在還站不穩腳時,另一個人生風浪又打過來,我們便會埋怨神的引領,並懷疑地發出連串問題:「神真是信實無變嗎?」「祂真與我們同在,沒有撇下我們嗎?」「神應許的美好前景多麼渺茫啊!」雖然有前車可鑑,我們也常是一群小信的民。
在《兩地之間》這書中,作者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未必能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也未必可以影響旁人的態度,但是我們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全心依靠神,讓祂掌管我們的思想,好叫我們的行事為人有合宜的回應。在人生艱難和充滿挑戰的時刻,我們可以選擇意志消沉、滿腔怒火、怨憤填胸;但是亦可以積極地依靠神,經歷祂的同在,順服祂的帶領,用信心和盼望等待神的應許總有一天會成就。
當我們細心觀察,摩西與以色列人面對逆境臨時,對神的回應截然不同,以色列人埋怨神,摩西卻入到會幕中與神面對面像朋友般說話,這是何等美麗的景像。《聖經》中還有許多屬靈的偉人和先知,他們在悲苦與困境中,都會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呼求,例如大衛、耶利米、以利亞,他們都是神所愛的僕人,但是在人生中經歷患難時,他們不是滿口埋怨,卻是來到神面前,傾心吐意將自己的苦情告訴祂。真誠的禱告大有能力,神不單明白以利亞的苦況,更體貼他身體上的需要,適時給他食物。
同樣地,當我們經歷人生的曠野、「兩地之間」或任何沖擊時,要來到神前誠心禱告,祂必聽我們的禱告,我們的苦況,祂實在看見了...也聽見了...祂原知道我們的痛苦(出3:7),這是何等大的安慰。我們要緊記,在信仰的生命旅程中,神也許會用不同的方法磨練預備我們,好叫我們成為祂合用的器皿,路途雖然艱辛,神卻應允必與我們同在(出3:12),並且在祂所預定的時間,引領我們進入祂所指示我們要到的終點站。
湯邱佩華
2012-02-01